不少网友直呼:
传统文化DNA动了!
“哈工大拳”教学示范(不用考上也能学)↑
中国青年报注意到,
近些年,
教育部等部门多次发文推动
传统文化走进大中小学校,
舞龙、掐丝珐琅、刺绣、戏曲......
校园里,传承的力量越来越大↓
舞龙舞狮课堂
在厦门大学,
舞龙舞狮课程圈粉了不少同学。
据任课老师介绍,
舞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
具有代表性的运动,
也是一项集体活动。
通过开设这门课程,
不仅可以增强同学们的文化自信,
也有助于培养集体和团结协作意识↓
非遗掐丝珐琅课
在西北工业大学的
非物质文化遗产掐丝珐琅
设计制作课堂上,
学生们将传统技艺和CAD、
激光切割等现代技术相结合,
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据了解,学校还开设了剪纸文化、
编织/刺绣设计与制作,
接下来将增设木艺制作、
基于智能制造的活字印刷等课程。
川北皮影
生动的造型、精巧的雕工、
细腻的表演,
展示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光彩↓
刺绣
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巴彦呼舒第六中学的
同学们带来图什业图刺绣。
据了解,
图什业图刺绣起源于清代,
与汉、满、藏等民族刺绣技艺互相融合。
学校成立了“图什业图刺绣”社团,
老师也特意编写了校本教材,
同学们在体验中感受着传统工艺之美↓
河西钹艺术
特别节目中,
河北省保定学院音乐舞蹈学院
艺术工坊的同学们表演了《河西钹》。
它的音乐风格端庄、古朴,
曲牌名可见于唐宋词牌和元明戏曲曲牌,
被称作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。
非遗鼓舞
来自福建厦门市东渡小学的同学们
则带来了非遗鼓舞——跳鼓舞。
跳鼓舞也叫旋鼓舞,
以鼓为主,男女双人配合,
一人持扁鼓,一人持鼓槌,
有各种“旋鼓”、“捧鼓”、“击鼓”的动作,
具有鲜明的闽南地域特色,
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。
你们学校有哪些传统文化?
戳链接,
一起感受传承的力量↓
来源:中国青年报(整理:陈茜)